☆ 生命的活力從心開始:心有熱忱,就會活力。☆

生命充滿著熱情、積極、快樂與幸福。

☆ 我是幸運能量☆

成功的人都是非常認真努力過的人,但並不是每一個認真努力過的人都能成功。

夢想的力量

偉大的夢想,需要豐足的力量來達成。 豐足的力量,從心念開始。 運用心念的力量,讓夢想輕鬆達成。

淨化心靈工坊

一個孩子稱爲“家”的場地,一個讓成人找到“自我”的地方。

報章報導

心靈是否需要大掃除? 心靈又該如何清理呢?

控制命運的力量是什麼?

每一人都有不同於別人的人生境遇,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飛黃騰達,想想自己的不如意,就慨嘆起:“時也、運也、命也。”感傷自己低落的命運,更甚者就怨天尤人,埋怨老天爺捉弄命運。

其實我們的命運並不是別人所能控制的,控制我們命運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?

那就是我們自己!我們自己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命運呢?

1、習慣控制命運

煩惱難斷,而去除習氣更難。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受患無窮,並且累劫遺書不盡。習慣會左右我們的一生,習慣成自然,就變成深蒂固的習氣。

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,惡口罵人,習以為常,沒有人緣,做事也就得不到幫助,成功的希望自然減少了。

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,傾家蕩產、妻離子散,把幸福的人生斷送在自己的手中。

更有一些人招搖撞騙,棄信背義,結果雖然騙得一時的享受,但是卻把自己孤絕於眾人之外,讓大家對他失去了信心。

2、迷信控制命運

在我們的感覺裡,“迷信”好像是東方的產物,其實西方也有他們的迷信。西方流行一種風氣,如果今天是十三日,又是星期五的話,最好不要出門做事,因為十三不吉利,星期五是黑色的星期五,本來有一筆好生意要交涉,由於迷信怕觸霉頭,而失去了大好機會,自白錯失了寶貴的機會。

說起避諱的迷信,在我們的社會更是多見。譬如蓋房子建高樓,不能有四樓,因為“四”和“死”同音,住起來人畜不安,必有凶煞。出外住旅館,避免住“九”號房,因為“九”容易聯想及死翹翹。

迷信影響我們生活方面,更是深遠。有的人做什麼事都要看日期才放心,其實這又有多少值得信憑的呢?

有些人的婚姻也看過日期,千挑百選的黃道吉日,不也離婚了嗎?

孩子生下來,要找個算命先生算算命有多重?總要個前面背金、後面背銀才放心。

有的人過年掃地不能往外掃,而要朝里面掃,因為深怕把錢財掃出去了。

迷信的行為,如同一片烏雲,使我們的人生,蒙上了一層陰影,無法見到自性的光明。這許多禁忌迷信,影響我們命運之巨可見一斑。

3、情念控制命運

佛經上說:情不重則不生娑婆,有的人掙扎得出名利的枷鎖,但是卻擺脫不了情感的糾纏;或者對家族的親情,或者對朋友的友情,或者對男女的愛情執著放不下,活在痛苦的泥沼裡。要免除感情的束縛,必須持有正向的心念,懷抱豁達的胸襟,才不為感情所駕馭。

4、權力控制命運

權力也是控制我們命運的要素之一,人們往往有了錢財之後,更汲汲於權力的追求,所謂有錢有勢,如虎添翼,但是權力欲容易腐朽我們純真的本性,有多少人在叱三喝四的威勢中,丟失了那寶貴的家珍;有的人飽嚐了權力的滋味之後,卻無法品茗人生的本味。權力影響我們人生的力量,不可說不巨大。

5、行為造作控制命運

控制我們命運的最大力量為行為造作。行為造作:包括口中所說、心裡所想、身體所做的種種造作。

有一句話說:“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” 行為造作可分為善種子與惡種子,我們自己種了善或惡的種子,時機成熟了,一定要面對結果。行為造作雖然能夠控制我們的命運,但是控製播種的力量的卻在於我們自己,如果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,正向的思維,正向的話語,廣植善根,我們的命運必定是光明平坦的。

人為什麼有命運?

人一生的境遇,往往由於​​各種的因素而改變命運。

有的人由於一個人而改變命運;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生命改觀,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,甚至為了一句話、一個念頭,使人生有天壤之別的變化。轉變人生的這些因素,本身雖然至為細微,但是影響力卻非常巨大,好比將一枚小砂石投擲江海中,砂石雖小,卻能震動整個江面,泛起陣陣璉漪。

為一個人而改變了一生。
明朝的吳三桂,由於美麗的姬妾陳圓圓被闖賊李自成所擄,衝冠一怒為紅顏,憤然引清兵入關,雖然擊潰了闖賊,奪回佳人,但是他個人在歷史上,卻背負了危害國家民族的罪名,不但影響了他自己的命運,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。

為一塊錢而改變了一生。
為了一塊錢,也會改變我們的命運。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先生,年輕時離家創業,父親給了他一塊錢,他以這一塊錢為資本,發憤圖強,終於開創了福特汽車公司,聞名於國際,寫下他自己的歷史。

抗戰期間,有一位年輕戰士趕赴沙場的途中,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盡的婦人,婦人被救上岸之後,不但沒有感謝青年,並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,在青年一再的詢問之下,婦人才傷心欲絕地道出自盡的原因:原來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,家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,以及三個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撫養,奈何家徒四壁,貧無立錐,只好將僅有的衣物典當得一塊銀元,以治療母親的陳年病疾,那知屋漏偏逢連夜雨,奸詐的商人卻以假的銀元欺騙她,在這種斷絕生路之下,只好一死以求了斷。

青年聽了之後,油然升起側隱之心,就對婦人說:“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,我這裡有一塊銀元,請您拿回去安頓家人,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,請您把假的銀元給我吧!”

青年拿了假銀元,不經意地隨手往身上口袋一放,就出征去了。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,槍林彈雨之下,一顆子彈朝青年的胸膛射來,正巧打在放著假銀元的部位,假銀元凹陷了下去,卻救了青年的一命,青年於是拍手讚歎說:“太值得了!這一塊錢真是千金難換啊!”

青年由於一念之善,以一塊銀元救了婦人一家人,也為自己掙回後半的人生。

為一件事而改變了一生。
除了一個人、一塊錢,足以扭轉乾坤改變命運之外,一件事也會改變人類的命運。愛迪生髮明了電燈,不僅使他個人成為全球各國尊敬的發明家,並且世界人類也因此而得到光明,免除黑暗的恐懼與不便。諾貝爾發明了火藥,為一些野心人士惡意使用,為人類帶來多少的浩劫災害?但是諾貝爾獎金又對世界文明的進步、文化的推展,提供了多少的助益?類似的一件事也往往具有無比的力量,影響我們的禍福榮辱。

古來的大德因為一件事而人生改觀的,不乏其例。譬如六祖慧能為了舂米而去除了障蔽自性的糟糠,香嚴智閒為了鋤田而犁出了一片的光風霽月;多少的禪師由於花開花謝而參透禪機,多少的釋子因為日出月現而了然於心,多少的雲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滅卻心火。在人的一生之中,對於某一件事,如果能夠用心留意,人生可能因此而別有一番境地。

為一句話而改變了一生。
唐代的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,途中遇見一位出家人對他說:“你要去考官,求取世間的榮華富貴,倒不如去參加選佛,成就出世間的解脫。”他一聽,當下改變了主意,到寺院出家參禪,終於成為一代高僧。一句話如同一記棍棒,敲醒了他的富貴夢,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寬廣的人生。

有人問趙州禪師: “將來宇宙毀滅的時候,這個身體還存在不存在?”禪師不經意地回答說:“隨他去。”事後覺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圓滿。當火燒初禪、水淹二禪、風吹三禪的時候,我們這具身軀還有嗎?為了這一句“隨他去”,雖然趙州已是八十歲的老翁,卻也穿起芒鞋,跋涉千山萬水,訪道尋師研究這個問題,留下了“一句隨他語,千山走衲僧。”的美談。

為一個念頭而改變了一生。為了一個人、一塊錢、一件事、一句話會改變命運,一個念頭也會使我們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這一念可能是聖賢,也可能是愚夫,這一念上窮碧落下黃泉,百界千如無所不遍,因此如何攝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。 (星雲法師講述)

人的一切命運都由心念而生,也由心念而滅

念轉運就轉


天底下沒有壞運氣這檔事,
只有壞了心念這回事。
起個好念頭,好運在裡頭;
運氣的好壞,有時只需要一個念頭的轉變。
用好心灌溉,幸福好結果。
當你飢餓時獲得了半顆饅頭,
您的頭法是「怎麼只有半個.....」
還是,「真好,還有半個。」


命運這個話題伴隨著人的出生而存在一世,有時候遇到人生的挫折,我們可能在哀怨命運的不公,說自己命不好。

但究竟命運是什麼呢?是所謂的“迷信”嗎?我們做為一個平凡的人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?


你知道答案嗎?

为什么有的人快乐,有的人悲伤?为什么有的人愉悦又富有,有的人却痛苦又贫穷?为什么有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恐惧和焦虑的纠缠,而有的人却始终能够对生活满怀信心?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美丽奢华的家里安然度日,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得不在拥挤的贫民窟里挣扎一生?

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,而另外一些人却终生落魄?为什么有的人说起话来叫人心服口服且备受欢迎,而另外一些人却言辞乏味又令人厌恶?为什么有的人在专业领域堪称权威,而另外一些人却终其一生也学不会一技之长?

为什么有的人在罹患“绝症”后还能重获新生,而另外一些人却因为一点小病就一命呜呼?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善良温和,拥有纯粹的信仰,却得不停地为生活的苦难所折磨?为什么有的人道德败坏而且内心空洞浮浅,却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并长命百岁?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享受甜蜜的爱情,而另外一些人却只能在孤独抑郁中咀嚼遭人拒绝的痛苦?

现在,你能猜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?是的,所有的疑问都指向同一个答案:你的想法。

夢想的力量



人,因有夢想而偉大。 ~ 尼采

每個人在小時候,寫作文課時一定都寫過,“我的夢想”,你還記得你寫得是什麼嗎? 科學家?老師?警察?

每個人,心中都有夢想。 有的人有著偉大的人生夢想,像30嵗李宗偉,從一個普通小男生,到成爲世界排名第一的羽球手; 已經36嵗保羅帕茲Paul Potts,長相毫不起眼的英國手機銷售員,轉眼成了歌劇英雄....。

有的人有著生活小夢,在工作以外,找尋生命的平衡點。 就好比醫生李永業,撰寫生活專欄、寫作, 著作有《生命沒有如果》、《醫院,我的烏托邦》....。

他們為了讓夢想成真,有計畫、有系統、有紀律的實踐。 夢想的價值在於實踐的過程。不要害怕去設定夢想,不要害怕做不到,也不要害怕做了有什麼後果。

逐夢才會踏實,人如果沒有夢想,會過著怎麽樣的生活呢?

不過,像他們這樣努力圓夢的人並不多。根據美國最新調查顯示,只有15%的人有達成夢想的步驟。換言之,85%的人都只是在「做夢」。

如何發掘夢想的力量呢?

如何讓自己訂出目標,掌握時守則離夢想更近呢?

你的夢想是什麽?....... 有些人要想一想,甚至還答不上來。

或者,換個方式問,你心裡有什麼渴望?

對生命沒有渴望,沒有夢想的人,可能晚上一到,就習慣坐到電視機旁,或呼朋引伴去唱KTV、毫無節制的刷卡購物,打發時間,同時,也打發掉自己的生命。

這樣的人生,就像是《聖經》上所羅門王所說的:「人的一生不過七、八十,但其中矜誇的,不過是勞苦愁煩,轉眼成空,我們便如飛而去。」

如果不甘如此,從現在開始,請發掘心裡的渴望,找出你的夢想吧。



莫生氣

人 生 就 像 一 場 戲 , 因 為 有 緣 才 相 聚 。

相 扶 到 老 不 容 易 , 是 否 更 該 去 珍 惜 。

為 了 小 事 發 脾 氣 , 回 頭 想 想 又 何 必 。

別 人 生 氣 我 不 氣 , 氣 出 病 來 無 人 替 。

我 若 氣 死 誰 如 意 , 況 且 傷 神 又 費 力 。

鄰 居 親 朋 不 要 比 , 兒 孫 瑣 事 由 他 去 。

吃 苦 享 樂 在 一 起 , 神 仙 羨 慕 好 伴 侶 。

大腦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力



人類一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,為什麼人類需要睡眠? 過去,學者們認為睡眠是身體內部需要的反映;現在,醫學界的專家藉由研究果蠅的遺傳基因和行為發現:大腦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力。

專家通過對果蠅的研究能清楚地反映人類的睡眠情況。 果蠅大多數的習性與人類相似,它們也吃東西,睡覺,打鬥,結成配偶,尋找食物。 果蠅和人類一樣,在年輕時需要充足的睡眠,在年老時睡眠減少,在服用咖啡因後保持清醒,在服用抗組織胺復方後變得昏昏欲睡。

聖地亞哥神經科學研究所Neurosciences Institute的神經科專家費茨傑瑞德(Indrani Ganguly-Fitzgerald)及她的同事從研究中了解到睡眠的情況是,我們的大腦要求在睡眠中處理一天中的經歷。研究發現,正常的果蠅在每天有社交活動的情況下需要一小時左右的小睡,而被隔絕的果蠅僅需要十五分鐘的休息。 換句話說,它們需要補充睡眠的時間與它們社交團體的大小有關。

研究果蠅與記憶相關的基因發現,社交對睡眠的影響有關聯。大腦可能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和適應社會經歷的變化。 社交活動愈頻繁的人需要更多的睡眠補充。

這項研究結果也印證了其他專家普遍認為睡眠有助於學習的說法。現代醫學界普遍認為睡眠的目的是為恢復精力而作出合適的休息。在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,只是換了模式,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儲存所需的能量,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。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,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和補充體力,亦可提高工作能力。

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功恢復體力和腦力,並能舒緩壓力,增強記憶力,從而保持身體健康。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,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如憂鬱、情緒不穩定、壓力、焦慮、免疫力降低等後遺症

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繁忙,睡眠品質不好很有可能會導致上述種種的毛病。 無怪乎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選定每年春天的第一天3月21日為世界睡眠日,希望能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。

磨練,會讓你脫胎換骨

為什麼最珍貴的藥材往往得在深山里才找得到?為什麼最新奇古怪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最深層的海底?這些植物或生物是在人們找尋的時候才被發現,它們生長的環境是那樣的惡劣,但正因為生長不易,它們也往往具備了其他植物所沒有的價值;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嗎?

在肥沃的土地會有盛開美麗的花朵,但強風一掃就會傾倒,唯有那些在岩縫中生長的參天大樹,才能在狂風暴雨中屹立不搖。

生命的痛苦與磨難,往往是一個人脫胎換骨、向上躍升的契機。

珍惜眼前的生活,沒有經歷過坎坷磨難的人,永遠領悟不到人生的美好,永遠不會超越常人的成就。

大腦與心理




大腦前額葉皮質功能降低…容易想不開


總是念念不忘過去的不幸、倒楣事,老是惦記著以前的失敗、不順利,…這些狀況常會在憂鬱症、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發現。周遭的親友總習慣會責怪他們「想太多」、「太想不開」,要他們多往正面想、「想開一點」就好了。然而,哈佛醫學院學者一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:他們並不是故意要「想不開」,而是腦部功能受疾病影響,才會變成如此!

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曾受過創傷事件(身體暴力、性侵害等),其中38人罹患憂鬱症、廣泛性焦慮症、恐慌症,另外21人沒有相關精神疾病。研究者以功能性磁 振造影(fMRI)觀察他們腦部「抑制記憶」(memory suppression)的功能,發現他們比起沒有罹患相關疾病者,這部分的功能有明顯缺損。

先前就有研究發現,大腦前額葉皮質對於創傷記 憶能發揮抑制的效果,以避免人們持續回想起這些記憶,造成更大痛苦。而這個研究則是進一步發現,在憂鬱、焦慮症患者腦中,前額葉皮質功能顯著降低,造成他 們較難抑制負面記憶,因此種種不好的回憶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冒出來,造成情緒更加低落及焦慮。

研究人員也推測,憂鬱、焦慮症患者常會抱怨自己記性不佳、忘東忘西,也可能與這部分的功能改變有關。

這個研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提醒:焦慮、憂鬱的人之所以沒辦法想開一點,其實是「不能也,非不為也」,並不是他們故意要讓自己悲觀下去,而是腦部功能受影響使然。

之所以要如此強調這個概念,是因為門診中屢屢會聽到這些患者無奈的表示親友的諸多不諒解,以及他們的力不從心,真的很想如大家所說的「想開一點」,但就是做 不到!如果以軟弱、草莓族來形容他們,非但不公平,而且也無濟於事,反而只會讓患者感到更絕望,因為連親近的人都無法諒解自己、支持自己!

或許有些老一輩的長者會質疑:「我們以前那個年代那麼辛苦,哪裡還來得及管什麼憂鬱、焦慮?你們年輕人環境那麼好,還有什麼好憂鬱、好焦慮?」


◎ 這樣的迷思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:

● 憂鬱症真的越來越多嗎?

其實不見得。就以門診實際狀況來說明,醫師詢問家族史的時候,常會得不到確切答案,也常遇到看完診後,某位家屬偷偷再折回診間,向醫師表示,家族中某某長輩有相關精神疾病,怕其他家人知道。

因為在過去的年代,看精神科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。更別提家中若有人因心情鬱悶而自殺身亡,當然更不可能讓人知道!所以並不是以前比較沒有憂鬱焦慮,而是多數人都不敢說、不敢醫。

● 門診中,有不少年紀較大的病患,在仔細詢問瞭解病史後,常會發現他們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,而是數十年來的累積。長年在夫妻、家庭、工作等各方面的壓 力下,早已出現明顯焦慮症,甚至憂鬱症的諸多症狀,卻因不願承認、不敢就醫而採取逃避的方式不去面對。要不是讓問題一直拖著,越來越難以處理,要不就是哪 天出現一個引爆點,情緒整個爆發或崩潰。

年輕一輩相對比較能接受「心理也會生病」的概念,也比較願意就醫尋求協助。因此,並非過去的人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,也絕非現代人就比較「草莓」。

瞭解憂鬱、焦慮的人為何會想不開,改用較關心、支持的態度去面對周遭有這樣問題的親友,對他們來說會是很大的幫助!


文/賴仕涵 (作者為台北敦南心診所醫師)
刊登報紙: 台灣 自由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