☆ 生命的活力從心開始:心有熱忱,就會活力。☆

生命充滿著熱情、積極、快樂與幸福。

☆ 我是幸運能量☆

成功的人都是非常認真努力過的人,但並不是每一個認真努力過的人都能成功。

夢想的力量

偉大的夢想,需要豐足的力量來達成。 豐足的力量,從心念開始。 運用心念的力量,讓夢想輕鬆達成。

淨化心靈工坊

一個孩子稱爲“家”的場地,一個讓成人找到“自我”的地方。

報章報導

心靈是否需要大掃除? 心靈又該如何清理呢?

大腦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力



人類一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,為什麼人類需要睡眠? 過去,學者們認為睡眠是身體內部需要的反映;現在,醫學界的專家藉由研究果蠅的遺傳基因和行為發現:大腦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力。

專家通過對果蠅的研究能清楚地反映人類的睡眠情況。 果蠅大多數的習性與人類相似,它們也吃東西,睡覺,打鬥,結成配偶,尋找食物。 果蠅和人類一樣,在年輕時需要充足的睡眠,在年老時睡眠減少,在服用咖啡因後保持清醒,在服用抗組織胺復方後變得昏昏欲睡。

聖地亞哥神經科學研究所Neurosciences Institute的神經科專家費茨傑瑞德(Indrani Ganguly-Fitzgerald)及她的同事從研究中了解到睡眠的情況是,我們的大腦要求在睡眠中處理一天中的經歷。研究發現,正常的果蠅在每天有社交活動的情況下需要一小時左右的小睡,而被隔絕的果蠅僅需要十五分鐘的休息。 換句話說,它們需要補充睡眠的時間與它們社交團體的大小有關。

研究果蠅與記憶相關的基因發現,社交對睡眠的影響有關聯。大腦可能需要睡眠來提升學習和適應社會經歷的變化。 社交活動愈頻繁的人需要更多的睡眠補充。

這項研究結果也印證了其他專家普遍認為睡眠有助於學習的說法。現代醫學界普遍認為睡眠的目的是為恢復精力而作出合適的休息。在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,只是換了模式,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儲存所需的能量,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。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,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和補充體力,亦可提高工作能力。

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功恢復體力和腦力,並能舒緩壓力,增強記憶力,從而保持身體健康。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,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如憂鬱、情緒不穩定、壓力、焦慮、免疫力降低等後遺症

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繁忙,睡眠品質不好很有可能會導致上述種種的毛病。 無怪乎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選定每年春天的第一天3月21日為世界睡眠日,希望能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。

磨練,會讓你脫胎換骨

為什麼最珍貴的藥材往往得在深山里才找得到?為什麼最新奇古怪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最深層的海底?這些植物或生物是在人們找尋的時候才被發現,它們生長的環境是那樣的惡劣,但正因為生長不易,它們也往往具備了其他植物所沒有的價值;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嗎?

在肥沃的土地會有盛開美麗的花朵,但強風一掃就會傾倒,唯有那些在岩縫中生長的參天大樹,才能在狂風暴雨中屹立不搖。

生命的痛苦與磨難,往往是一個人脫胎換骨、向上躍升的契機。

珍惜眼前的生活,沒有經歷過坎坷磨難的人,永遠領悟不到人生的美好,永遠不會超越常人的成就。

大腦與心理




大腦前額葉皮質功能降低…容易想不開


總是念念不忘過去的不幸、倒楣事,老是惦記著以前的失敗、不順利,…這些狀況常會在憂鬱症、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發現。周遭的親友總習慣會責怪他們「想太多」、「太想不開」,要他們多往正面想、「想開一點」就好了。然而,哈佛醫學院學者一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:他們並不是故意要「想不開」,而是腦部功能受疾病影響,才會變成如此!

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曾受過創傷事件(身體暴力、性侵害等),其中38人罹患憂鬱症、廣泛性焦慮症、恐慌症,另外21人沒有相關精神疾病。研究者以功能性磁 振造影(fMRI)觀察他們腦部「抑制記憶」(memory suppression)的功能,發現他們比起沒有罹患相關疾病者,這部分的功能有明顯缺損。

先前就有研究發現,大腦前額葉皮質對於創傷記 憶能發揮抑制的效果,以避免人們持續回想起這些記憶,造成更大痛苦。而這個研究則是進一步發現,在憂鬱、焦慮症患者腦中,前額葉皮質功能顯著降低,造成他 們較難抑制負面記憶,因此種種不好的回憶才會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冒出來,造成情緒更加低落及焦慮。

研究人員也推測,憂鬱、焦慮症患者常會抱怨自己記性不佳、忘東忘西,也可能與這部分的功能改變有關。

這個研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提醒:焦慮、憂鬱的人之所以沒辦法想開一點,其實是「不能也,非不為也」,並不是他們故意要讓自己悲觀下去,而是腦部功能受影響使然。

之所以要如此強調這個概念,是因為門診中屢屢會聽到這些患者無奈的表示親友的諸多不諒解,以及他們的力不從心,真的很想如大家所說的「想開一點」,但就是做 不到!如果以軟弱、草莓族來形容他們,非但不公平,而且也無濟於事,反而只會讓患者感到更絕望,因為連親近的人都無法諒解自己、支持自己!

或許有些老一輩的長者會質疑:「我們以前那個年代那麼辛苦,哪裡還來得及管什麼憂鬱、焦慮?你們年輕人環境那麼好,還有什麼好憂鬱、好焦慮?」


◎ 這樣的迷思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:

● 憂鬱症真的越來越多嗎?

其實不見得。就以門診實際狀況來說明,醫師詢問家族史的時候,常會得不到確切答案,也常遇到看完診後,某位家屬偷偷再折回診間,向醫師表示,家族中某某長輩有相關精神疾病,怕其他家人知道。

因為在過去的年代,看精神科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。更別提家中若有人因心情鬱悶而自殺身亡,當然更不可能讓人知道!所以並不是以前比較沒有憂鬱焦慮,而是多數人都不敢說、不敢醫。

● 門診中,有不少年紀較大的病患,在仔細詢問瞭解病史後,常會發現他們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,而是數十年來的累積。長年在夫妻、家庭、工作等各方面的壓 力下,早已出現明顯焦慮症,甚至憂鬱症的諸多症狀,卻因不願承認、不敢就醫而採取逃避的方式不去面對。要不是讓問題一直拖著,越來越難以處理,要不就是哪 天出現一個引爆點,情緒整個爆發或崩潰。

年輕一輩相對比較能接受「心理也會生病」的概念,也比較願意就醫尋求協助。因此,並非過去的人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,也絕非現代人就比較「草莓」。

瞭解憂鬱、焦慮的人為何會想不開,改用較關心、支持的態度去面對周遭有這樣問題的親友,對他們來說會是很大的幫助!


文/賴仕涵 (作者為台北敦南心診所醫師)
刊登報紙: 台灣 自由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