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大自然做朋友


孩子的眼睛總是很好奇,對很多事物的觀察力也很強。觀察活動有內容繁簡、範圍大小、時間長短的分別,但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。

其實,觀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門戶。科學研究告訴我們,人的大腦所獲得的資訊,有80%-90% 是通過眼睛和耳朵吸收進來的。因此,有人說: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。任何一個人,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,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準。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:“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,也沒有過人的機智,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,我可在中人之上。”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墻上,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:“觀察,觀察,觀察!”

觀察力是什麼呢?是指人通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。觀察,是人的有目的、有計劃的感知活動,不是盲目的、隨意的。人學習知識的過程,從觀察開始。

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,發展他的智力,不提高他的觀察力是不行的。前蘇聯教育家讚可夫曾經明確指出,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,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。


自然觀察力,不可忽視的第八種智能!

「自然觀察智能」,在1995年已正式被推動多元智能「MI」的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卡德納(Howard Gardner)列入人類智能表現中的第八種智能。所以,自然環境的敏銳觀察能力成為孩子眾多智能表現中重要的一環,也是相當值得被開發的一項潛能。

然而,我們卻發現,現代的孩子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有關自然的書本、報導和介紹,但是他們接觸自然的機會和時間卻是少得可憐。一到野外,他們經常喊酸叫累,也不知如何在自然中自處,自得其樂。

造成這樣的現象,很可能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閒暇時間排滿了各種學習或才藝課程,使得孩子的生活幾乎沒有「留白」。而且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,讓孩子缺乏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機會,和上一代相較,現在孩子的自然經驗,真是太貧乏了。


玩出自然情感與樂趣

對很多成人而言,他們的幼年成長經驗,大都是與家附近的田、溪、河、丘、塘、樹林裏「玩」出來的。這種對環境自發性的觀摩、探險、玩耍的過程,除了培養出自主、自動的學習態度之外,也帶來極快樂的自然經驗,對於一個人日後對自然的態度也有很深的影響。所以,能夠自然而然的培養成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能力,並從大自然中得到樂趣、也喜愛自然。


接觸自然,培育智能

因此,若是要培養孩子的「自然觀察能力」,唯有遵從孩子的成長需求與探索本能,多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機會,除了多利用週二日假期外出走走,在家中養些小寵物、種些植物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,總之,讓孩子有機會發展這些自然觀察的探索本能,就能激發出原有的「自然觀察」智能。

只是,孩子在野外所表現出的自發性活動,大都是隨性的探索和假想性的遊戲特徵,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,常會讓父母覺得不安,其實,遊戲是兒童智力獲得發展的重要途徑,蒙特梭利更形容兒童「成天無所事事地閒逛,卻學會了所有的事物。」教育心理學家梅伊爾(R.Mayer)也說:「自我引導的遊戲,在學前階段所扮演的功能,甚至比老師外加的傳統課程更重要。」,所以,讓兒童在自然中玩耍,獲得和自然互動的一手經驗,遠比在室內提供他自然影片、書刊等二手經驗還更有益。



讓大自然成為學習教室

大自然,是一個既豐富又多變化的遊戲場,更是一個多元的學習教室。自然環境的素材具有想像不到的學習效果,其中的水、土、花草、岩石,遠比任何人造玩具更具可塑性,可隨個人的想法加以組合創造;而泥土、水池、樹林、草叢中又有各種小生物穿梭其間,供兒童探索;再者,大自然中的光影、氣象、冷暖,更是隨時變化,不停地給孩子感官知覺的刺激;孩子摸索的每樣東西都有其質感、聲音,其至氣味…,這種種因素組合起來,成就了一個遠比室內更具多樣面貌的環境,供孩子去感受、去反應。

以爬樹為例,孩子要用眼判斷上樹的最佳部位、手腳要觸摸樹皮,並且使力,樹枝有可能會斷、樹幹也會因重量而搖晃…,這項活動所提供給兒童手眼協調的刺激,遠超過人造的幼兒體能教室呢!

更重要的是:孩子在自然中玩耍,透過自己主動的選擇,去摸索、操弄自然界中的事物,得到的自然知識是具體的,是和其經驗相結合的,是能夠真正納入認知體系的有意義資訊。在此遊戲過程中,孩子除了獲得知識、能力之外,他也掌握了學習的自主性,這實際上是一個人終其一生,好學不倦的最大本錢。

您是不是即刻就想為孩子安排一個發現自然之旅呢? 歡迎您的孩子參與“與大自然做朋友”工作坊。詳情請聯絡 012-215 5511 楊老師


(文字參考自:學前教育月刊 1995 年 6 月號)